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我们为流动儿童办了个学前班,这是第 14 年

    信息发布者:ling853201
    2018-07-03 15:44:35   转载

    四环游戏小组”(以下简称“四环”)这个名字来自四环农贸市场,14年前,张燕教授带着学生去那里调研,看到市场上有700多家摊商,有近一百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,他们没有办法和机会接触学前教育。张燕于是萌发了做一个学前教育班的想法。“游戏小组”这种形式借鉴了英国的模式,最开始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志愿服务项目,我们在创办之初就非常强调家长的参与。

    ▲ 2004年,孩子们自带小板凳,第一次来“四环”参加活动。 © 四环游戏小组

    2004年4月7日,四环游戏小组第一天开展活动。之后每天开门的时候,孩子们都特别高兴。那时候没有足够的凳子,孩子们就自己从家里带着凳子来。这么多年,除了寒暑假,四环游戏小组没有间断地开展了4000多天的活动。每周还会有一次家长读书会,诞生了很多“妈妈老师”。

    14年以来,我们总结出了一种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前教育模式。虽然最开始我们是为流动儿童办的“游戏小组”,但现在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流动儿童。我们的教育以孩子为中心,也非常注重家长的参与,因为孩子越小,家庭教育的影响越大。我们在培养“妈妈老师”的同时也接收来自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。

    ▲ 大学生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一起。 © 四环游戏小组

    “游戏小组”的儿童教育和社区营造是同步的,我们在周围的社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,成为了当地流动人口的社区参与平台。

    我们认为孩子是否快乐的关键在于教育者是否用心,而不是由金钱和物质堆砌的。我们在教育的同时还做行动研究,出版了一系列的家庭育儿支援操作手册,支持社区里的家庭,为他们的育儿提供支持。

    “四环”最基本的层面是为社区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急需的育儿支持,此外我们一直在探索教育创新,吸引背景更多元的家长参与其中。“游戏小组”里,有流动儿童的家长,也有特殊儿童的家长,还有一些是被这里的开放、自由的教育理念吸引来的城市户籍的家长。

    ▲ 家长在“四环”和孩子们一起自制玩具。 © 四环游戏小组

    从2012年至今,“四环”持续开展“种子计划”培训,为城乡结合处流动儿童幼教机构提供师资培训。我们和其他合作机构在北师大召开过两次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论坛,联合各方面的相关者一起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声、倡导。

    在这14年的探索中,我们也有困惑。第一个困惑来自于小组自身的发展。很多人说“四环”虽然做得很好,但只是一个小而美的机构,没有规模化,没有大范围的输出自己的模式和经验。我们希望能更好地传递“四环”的经验,传递这种家庭参与式的办学理念。中国现在还有6000多万的农村留守儿童,我们怎样才能将这种模式调整、推广到广大的村庄里?怎样和中国的扶贫和发展研究更好地联系在一起?我觉得这是四环游戏小组面对的一个大课题。

    我们还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。我们培养出了一些非常优秀的“妈妈老师”,但是因为各种原因,她们中的大多数都没能留下来。另外我们机构的场地是在二环的黄金地段,而不是在城乡结合部,租金很高,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。但同时,附近又有很多大的四合院,有的是公共资源,但它们是被闲置、浪费掉的,这是公共资源的错位。

    而且我们仍然在政策的灰色地带,在和外部环境持续博弈。“四环”虽然已经做了14年的幼儿教育,但是没有办法注册成教育机构,目前是社区服务机构,以“社区亲子活动”的形式在教学。如果组织的活动需要孩子们暂时离开社区,比如说去后海开展亲子活动,就需要申请,哪怕一个章没盖上,就不能组织孩子去。

    ▲ 孩子们把“梅花桩”和“跳房子”结合在一起游戏。 © 四环游戏小组

    “四环”在同一个流动人口社区坚持了14年,提供的都是社区实际需求的服务,缺什么就提供什么,一直在帮政府解决问题。但是未来,我们还该做些什么?

    “四环”是为弱势群体服务的,但是无形之中,对于目前普遍的“育儿焦虑”和功利主义、商业主义至上的幼教,起到了纠偏和创新的作用。这种基于社区,有家长参与,自由开放的办学模式常被赞扬和借鉴。我想,我们还可以跳出最初“缺什么就提供什么”的思路,从供给的视角来考虑问题,做一些创新的尝试,引领一种不一样的育儿方式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