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钉钉可能有戏,但需要克制!

    信息发布者:ling853201
    2018-07-05 12:28:29   转载

    阿里终于拥有了一款自己的强社交产品——钉钉,并且正在从工具性产品向平台进化。如果回顾阿里曾经为社交而付出的努力,如今高层们对于钉钉的重视,如何都不为过。

    近期,钉钉通过一家地方卫视直播其2018年春夏新品发布会。从整个公关感知上来看,规模可谓浩大。连一般不出面站台的二把手蔡崇信都现场连线为钉钉摇旗呐喊。

    在这场发布会上,钉钉更新了部分数据,比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使用钉钉的企业组织数量已超过700万(但是现在钉钉的开屏界面显示的还是500万);强调了用户特性以及产品带给用户的文化价值,比如温度感、归属感和安全感;增加了新功能,比如校招功能、智能门禁硬件、智能打印云盒P1等。

    而真正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发布会嘉宾、大润发董事长黄明端的亮相,以及他对钉钉和新零售关系的分享。如果说上述信息是对“工具钉钉”的完善,那么钉钉嵌入新零售,则是一个“平台钉钉”的雏形。

    我们认为,由企业办公社交这个细分领域切入,逐步占领工作场景,优化企业内部协同,延伸外部企业间社交的钉钉,是阿里创新业务中难得成功的产品,其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老对手腾讯对社交的垄断,更在于钉钉作为社交形态,成为阿里整个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    但是,从一个产品的定位、特性和发展节奏而言,我们认为钉钉还需要懂得克制。

    弯道超车

    如果复盘一下社会化社交的发展,就知道自从QQ和微信出现后,其它公司涉足这一领域有多难。大如阿里,即使手握如此庞大的流量、资本,来往、校园日记/白领日记等产品也先后折戟。笼统的观点认为,阿里没有社交基因。如果我们作为事后诸葛亮,从钉钉的成功逆向审视,这句话对错各一半。

    对,在于阿里重运营,侧重资源的整合优化,在对社会化社交用户的理解,产品设计方面肯定不如以社交起家的腾讯。并且阿里做社交,一定不是为了社交而社交,而是服从于整个集团的战略,也就是说迟早是为电商发生关联,因此出发点的不同会影响路径。这一点在钉钉已经凸显出来,后面我们详细分析。

    错,在于阿里做社会化社交失败,是因为其没有找到一个匹配自身已有资源和商业链条的切入口,阿里的商业基因过强,因此对于商业的理解和资源调动能力要强于对C端用户纯社交需求的把握。

    因此,钉钉的出现证明了,阿里找到了那个对的切入口,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,同样可以做出一款社交产品。

    阿里打交道最多的其实并非用户,而是商家。无论是自己作为拥有几万人的大公司所产生的社交需求,还是对于商家企业内部的办公痛点,抑或企业之间的商业往来需求,阿里的理解要比腾讯更加深刻。因此,在微信熟人社交、陌陌陌生人社交之外,孵化一个细分领域——工作社交产品就具备了现实基础。

    不过我们可以发现,钉钉的核心逻辑其实并非社交,而是一个更大的概念——办公数字化、在线化,社交反而是这种逻辑所带来的自然结果。以一个刚需撬动社交关系链,以特定场景驱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流动。比如打卡、审批等都是撬动用户上线的支点,通过一个个支点完成引流,进而通过企业主页、视频会议、公告、校招、导购等功能激发用户的活跃度。

    相较之下,微信等社会化社交的粘性和活跃度更高,并且多属于内生性、自发性的社交;而钉钉这种工作社交更多是被动式的,但因为工作这一刚性要求,某种程度上更加稳定。更重要的是,钉钉直接对商业产生价值,而微信则需要向商业转化。一个例证是,钉钉直接让内部协同效率提升,并将以前依赖某位员工的商业资源转化为企业资源,而不会因为员工离职而重新搭建资源。

    当然,就像很多综合平台和垂直平台的竞争一样,有什么都卖的阿里,也会出现以3C起家的京东。作为综合社交的微信,也不会放过垂直社交的机会。因此,在工作社交领域,企业微信横空出世。

    从目前来看,企业微信的功能和用户数都不及钉钉,并且差异巨大。其中原因,有大逻辑方面的,也有具体运营中的差异。比如种子用户,由于阿里的商业基因,其庞大生态中包含着成千上万的合作伙伴,每天都需要沟通,那好吧,与阿里谈业务,只能在钉钉,这是组织化规模化的导流,搞定一家企业,背后带动的就是整个企业的员工。仅凭这一点,企业微信从微信中零散的导流,就显得有些单薄。

    另一方面,对于企业间的互动社交需求点,阿里的商业基因可以发挥最大效力,因为其本身就是依靠可中国千万家企业打交道立命的,无论经验还是背后的大数据资源,足以支撑其在产品设计方面的优势。

    做社交,阿里打不过腾讯;但在商业产品PK中,腾讯真不一定干的过阿里。电商如此,新零售恐怕也是如此。而钉钉能够成功,正式阿里跳脱出腾讯式的社交路径,利用自身优势进行了一次“弯道超车”。

    需要克制

    从此次发布会来看,钉钉显然不会局限做一款工具性产品。在发布商业套件、硬件产品,强化其引流沉淀用户的工具属性外,开始向生态型平台升级。

    校招、导购看似与打卡、审批等功能风牛马不相及,但是换个角度来看,这些功能的推出都是围绕企业用户的需求,或者说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职责来进行设计的。首先是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,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路径可以驱动钉钉的开放化,从内部社交延伸至内外间互通。

    我们梳理一下钉钉的整个逻辑。以打卡、审批等工具性功能实现引流和沉淀用户,以企业为单位形成基础圈层,价值在于提升企业内部协同;然后当越来越多企业聚集时,企业间的沟通成为延伸需求,便形成第二圈层,价值在于社交范围扩大;第三层就是现在打通企业与消费者,形成第三层。自此,钉钉形成一个平台,构建起一个企业内部、企业与企业、企业与消费者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。

    单从产品角度而言,拉长社交链并无不妥,但是仔细观察,就会发现,钉钉这一步背后极强的商业化冲动,脱胎于阿里的商业DNA,四年之后就开始要反哺整个生态。

    我们先来看看钉钉与阿里生态的结合点。向后端,是云业务,发布会上钉钉也介绍了钉钉的“专有云”技术,通过建立开放可信的企业级云平台后,每个企业都能拥有自己的专有云,同步资源分分钟。翻译过来,就是钉钉作为“端”,可以直接带动阿里“云”业务,也就是说钉钉作为云业务的前端管道,将云业务打包卖给企业。

    再看前端,基于企业商业需求,接入校招、导购等。也就是说,在企业内部社交、企业间社交之外,又增加了企业与消费者社交圈层,正如黄明端介绍的,大润发的导购员可以通过钉钉实现导购。很明显,钉钉也在逐步介入阿里新零售这个大战略。

    站在阿里战略的高度,是不是很完美?但是,从用户体验角度而言,过早的介入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,钉钉或许需要向微信学习,保持一定的克制。

    首先第一圈层属于一个封闭系统,局限于企业内部协同办公,最重要的是什么?是安全性,私密性。扩展到第二个圈层是,也只是企业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,在内容和方式上属于另一个范畴,也相对独立,并且与企业内部管理有一定关联性,比如内部采购的审批和流转等。最大的问题在于第三圈层,完全开放,相当于在一家公司的办公室涌入大批消费者,直接互动,办公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势必遭遇破坏。

    恐怕这也是此次发布会上,钉钉CEO强调其安全性的一大原因吧,毕竟企业管理中涉及很多商业秘密和敏感数据。在这方面,微信目前似乎开放的步伐相对较慢。就此社长采访一位公司内部使用钉钉的经理人,他表示,打卡签到、请假会在钉钉上进行,但是和财务相关的,公司都在企业微信上进行。尽管这一案例不一定代表所有企业,但是最起码是一个不同的视角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